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农业机械厂家

湖南经济发展空间大转变【资讯】

2023-03-17 来源:武夷山农业机械网

湖南经济发展空间大转变

湖南经济发展空间大转变 杜立君 来自“十二五”开局之年,湖南经济社会发展的成绩单已然清晰。今年前三季度,湖南实现生产总值13625.3亿元,增长12.9%,财政总收入1835.4亿元,增长33.3%。  十二五开局之年,湖南经济社会发展的成绩单已然清晰。今年前三季度,湖南实现生产总值13625.3亿元,增长12.9%,财政总收入1835.4亿元,增长33.3%;在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的同时,结构不断优化,质量效益明显提升,发展后劲进一步增强。

湖南省委书记周强表示:破解湖南发展难题的总钥匙就是科学发展,只有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上取得扎实进展,湖南的发展空间才会越来越大,发展质量才会越来越高,发展道路才会越走越宽广。在加快转变中加快发展,这不仅是湖南上下一致的共识,也已落实于湖南经济社会前行的自觉实践之中。

更轻、更新、更绿产业结构提质优化

站在十二五起跑线上,湖南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紧迫感,前所未有的强烈十一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变挡提速,GDP以年均14%增速驶入发展快车道。但与沿海发达地区相比,2010年的GDP总量显然还小,发展不足仍是最大省情。

新型工业化破浪向前,但结构偏重、经济粗放发展的局面没有根本改变,资源能源压力日益增大,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任重道远。

长株潭地区核心增长极的地位已经凸显,可部分地区仍在负重爬坡,不解决区域平衡协调发展,也就没有全面小康。

发展不足,结构欠优,难再持续。

湖南省省长徐守盛认为,十二五期间,湖南必须紧紧扭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线,在转变中加快发展,在发展中主动转变。

产业是经济的基础。转方式,需从产业破题。

在很多人眼中,石油化工是老工业,但在岳阳人眼中,老工业也可以做出新文章、焕发新活力。10月18日,地处岳阳的中石化长岭炼油改扩建项目全面建成投产。历时3年,先后投入57亿元,长炼采用新技术、新工艺,使原油加工规模化、生产过程清洁化、所有产品优质化。项目建成后,企业将实现3个翻番综合配套加工能力翻一番,达到800万吨;销售收入翻一番,达到320亿元;上缴税金翻一番,达到60多亿元。

岳阳的谋划折射出湖南对待传统产业的态度。没有绝对意义上的夕阳产业,只有老迈滞后的夕阳技术。在工业产业结构偏重的现实条件下,用新技术改造旧产业,使之提质、升级、更绿、可持续,是湖南自觉选择的一条转型路径。

近年来,湖南设立新型工业化引导资金,到今年已增加至近10亿元,其中70%以上用于支持企业自主创新和技术改造。政府抛砖引玉,引导社会资金纷至沓来,仅今年上半年,湖南已完成技改投资1698.7亿元。成效已然可见。今年前3季度,湖南省规模工业实现增加值5633.1亿元,增长19.5%;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全省规模工业综合能耗增长仅8.6%,同比回落0.5个百分点。调整产业结构,湖南走的是双轮驱动:谋存量,提质改造传统产业;抓增量,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从《关于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到《湖南省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体规划纲要》,再到《湖南省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项规划》,去年8月开始,涉及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利好政策空前密集地出台。

发展机遇前所未有,但经济形势复杂多变,湖南的决策者们清楚,只有站在变化的最前沿,才能把握未来的主动权。然而,回到现实,数据却不足以乐观。经过多年发展,湖南去年实现的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只占GDP的13%。

湖南省委、省政府清醒地分析省情实际,明确提出实施753战略:围绕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文化创意、生物、新能源、信息、节能环保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实施五大基础工程,打造三大支撑平台,高起点规划、逐环节引导、全过程推进。

今年9月,第四届中博会,湖南一举拿下40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单,合同引进外资41.3亿美元、内资65.5亿元。分析人士称,众多政策利好以及初具规模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格局,是湖南吸引投资者的重要原因。

从一两家企业引领前行,到产业集群的集聚发展,率先进入千亿俱乐部的湖南工程机械产业,已悄然开始从内需型向国际型,由规模增长型向核心能力增长型转轨。如今,在中联重科、三一重工等龙头企业的带动下,湖南已经涌现一批装备制造业中下游配套辅助型企业。装备制造业占全省工业比重达25%,产业集聚优势愈发明显。

不仅是装备制造领域。以湖南广电、中南传媒为代表的文化创意产业,以隆平高科为代表的农业生物产业,以天河一号超级计算机为代表的电子信息产业均已显现集聚发展的迅猛势头。据统计,今年前3季度,湖南高新技术产业产值6561.3亿元,同比增长43.9%;实现增加值1943.8亿元,同比增长41.4%。

更清晰、更协调、更全面三大板块齐头并进

缺乏区域经济龙头,一度是湖南区域经济结构中的短板。

被湘江依次串起、呈品字型分布的长沙、株洲、湘潭,本是湖南经济的领跑者,29年前便已有了一体化发展、打造湖南综合经济中心的呼声。时间飞速流逝,一体的脚步却未跟上,辐射带动作用亦不明显。直到2007年长株潭城市群获批成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两型的利好,刺激着长株潭三市融城的脚步空前提速。不仅交通同环、通讯同、规划统一等众多先行先试的政策机遇落户于三市,大批资金、项目也纷纷慕名而来。

6年前,长株潭三市GDP为2412.6亿元,仅占全省GDP不过37%。而今年前3季度,三市实现GDP总量5651.4亿元,已占全省总量的41.5%,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5.3%,拉动全省经济增长5.8个百分点,当仁不让地成为湖南核心增长极。

核心增长极带动辐射作用愈发明显,却难掩湖南区域经济的软肋。往南,地处湘南的衡阳、郴州、永州三市,总人口占全省的26.9%,人均GDP却只有全省平均水平的87%;往西,包括怀化、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张家界在内的大湘西地区,国土面积占全省的37%,GDP和财政收入却只有全省的13%和8.4%。

科学发展的经济版图岂能有发展鸿沟?如何实现区域统筹协调发展,是湖南决策层思考和探寻的重大课题。

换个角度审视,视野同样开阔。湘南板块虽然远离两型社会建设核心区域,却由于紧邻珠三角,占据了承接产业转移的先机。

8月19日,富士康(衡阳)工业园正式奠基。从最初得知富士康内迁动议,到吸引其首批单位进驻,衡阳只用了半年时间。作为三线城市,衡阳为何能从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富士康集团董事长郭台铭的话或许最具说服力:我第一次来到衡阳,虽然还不到24小时,但已经深深爱上了这片土地。衡阳是一个好地方,更是一片值得投资的热土。

如今,穿行于湘南三市的众多城镇,展现在眼前的是火热的标准厂房建设热潮、繁忙的货运物流场景、欣欣向荣的工业园区。与广东接壤的郴州市,视开放为自身发展最持久、最根本的动力,今年以来,郴州在珠三角地区市市办推介、月月有招商。前3季度,郴州已实际利用外资4.76亿美元,同比增长13.35%;实施内联引资项目630个,合同引资742.25亿元,实际到位内资177.38亿元,同比增长28.33%。

10月6日,湘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获批,成为第四个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大湘南地区这个湖南第二大经济板块,正式进入国家战略层面。

目光再向西。曾经守着大山过穷日子的大湘西地区,向特色要空间,向优势要效益,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特色旅游、生态农业大步前行。11月,《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获批准,日前,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试点在湘西正式启动,大湘西地区37个县(市、区)纳入其中。沉寂已久的大湘西板块,正在新的支点撬动下,酝酿一场绿色崛起。

至此,湖南三大经济板块、14个市州的发展,全部进入国家战略层面。

更自觉、更前瞻、更给力自主创新动力强劲

邵阳市隆回县羊古坳乡雷峰村,即便在市地图上,也是个不起眼的小村落。

今年9月,这个村落动静不小由袁隆平领衔的科技团队指导的3块超级稻试验田加权平均亩产达到926.6公斤,我国杂交水稻技术再次让世界瞩目。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前卫官网

经济研究导刊期刊

中文科技数据库 经济管理